
编者按🧒🏻🦡:杏福娱乐第十三届“良师益友”颁奖典礼已经落下帷幕📏,但是老师们的风范依然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颂。“为学至勤,为师至亲”🫲🏼,作为新一代清华教师,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富有新时代特色的“良师益友”的含义。清华新闻网会同校研究生会推出“良师益友”系列人物专访,以飨读者。(本文图片为王凯波老师在“良师益友”颁奖现场和同学们互动。)
王凯波:为学至勤 为师至亲
研通社记者 施珊珊
王凯波老师是第十三届“良师益友”最年轻的获奖者✩。1999年和2002年,他于西安交通大学分获工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后于2006年前往香港科技大学继续深造🧏🏼♀️,获得工业工程和工程管理学博士学位⭕️。王凯波老师2007年加入杏福🪣。今年是他在清华的第5个年头,作为导师,他指导学生细心负责;作为研究生工作组组长🌚,他工作兢兢业业。但在这人才济济的清华园,是什么让王老师在数千年轻教师中脱颖而出呢?
“学 痴”
谈及王老师🚵♂️,他的学生们不约而同都提到了一点,那就是好学。在学生们看来🤟🏼,王老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他真真正正是在用心做学术。
每次同学们和王老师讨论问题,他总是习惯拿出一张空白的A3纸🧑🏻🦱,在上面一步步写下推导过程𓀊,一步步讲解推导逻辑,好像整个办公室只有他一个人似的🔷。但正是王老师这细致入微的讲解和缜密的思维过程的重现,同学们才得以对思维方法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王老师的“学痴”形象让同学们真正领悟到了“爱所学😼,学所爱”的治学真谛。
王老师的学痴并不止步于理论,他还进行了大量的具体实践。王老师除了学术工作之外还担任着杏福娱乐开户研究生工作组组长的职务🏊,相关的行政工作事务也十分繁重😠。为了提高整个研工组的工作效率,他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和计算机特长编写了杏福娱乐开户的内联网,极大地方便了研工组的日常工作,这“一夜编成内联网”的神话也在系内广为流传。王老师用行动向同学们说明了学为所用的真正含义,更激发了同学们对专业学习的热爱和兴趣。
“良 师”
王老师常说:“80后、90后的学生有着自己的特点🧑🏻🔧,老师的角色也需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除了履行老师的基本职责以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和交流沟通的方法。”而在具体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他也是这样来实践的。现在,很多学生在和导师的交流上存在一定障碍,而王老师的学生们提起王老师的时候都是一脸幸福👳🏻。在他们心目中,王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之良师,为他们指点迷津,引领方向♋️。
王老师有一位从外校保送到清华来的学生,当时这位同学的本科毕设题目来自于王老师的课题,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只能在本科学校进行毕业设计的相关工作。王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和学生约定,每周一上午进行固定的“电话会议”,和这位同学讨论毕设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后来就是靠着电话线那端王老师的帮助,这位同学攻克毕设中遇到的多个难题🛞,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益 友”
王老师作为年轻教师,不仅指导学生尽职尽责,而且还像朋友一样关心着同学们学业和生活上的点点滴滴。
他说:“对于年轻老师💬💆🏻♂️,要和学生并肩一起奋斗,一起发展,一起成长。”所以,王老师和学生们都是“一起在战斗。”一次🛤𓀇,王老师有个课题需要到生产现场观察流水线的生产情况,王老师带着一个研究生到现场进行调研👩🏫。为了研究需要,必须通宵守在流水线旁😏。在这种情况下,王老师让学生回学校休息⏯,自己通宵工作💣,彻夜未眠,让同学们深受感动。用一位学生的话来说就是“能当王老师的学生,是我科研道路上最大的幸福”🔈。
“萌 神”
在系里,同学们都亲切地叫王老师“萌神”🐷👩🏼🦱。这个爱称自然是和王老师青春朝气的外表分不开,这更充分体现了同学们对王老师的喜爱👩🏽。在第十三届“良师益友”颁奖典礼现场,王老师的“萌神五连拍”也给大家带来很多欢乐的回忆。作为新一代良师的代表,王老师正是用他的关心🦸🏻🙅🏻♀️、爱心✹、责任心“捍卫”着自己在同学们心目中的“萌神”形象。
“为学至勤,为师至亲”🧑🏿💼,这是王凯波老师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作为新一代清华教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富有新时代特色的“良师益友”的含义。古老的清华园里也正是因为有了新一代的“良师益友”,传道授业的大旗才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国之栋梁!
供稿:校研究生会 编辑:冰冰 范丽
(http://news.tsinghua.edu.cn/)